电视剧《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》里有一个精彩的情节:顾廷烨在迎娶明兰的当天,因为明兰因紧张迟迟不愿出门,他便即兴作了一首“催妆诗”,用以催促她快些准备出门。然而,你知道吗?宋朝不仅流行“催妆诗”,还有一种被文人墨客所推崇的“洞房诗”,专门用来纪念新人洞房花烛夜的美好时刻。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,就因在自己的洞房夜写下一首洞房诗而名留青史,这首诗后来更成为千古传唱的佳作。那这首洞房诗究竟写了什么?背后又藏着怎样的故事呢?
说起苏轼与他的发妻王弗,两人的缘分几乎可以说是天注定。苏、王两家是多年的世交,而苏轼的父亲苏洵与王弗的父亲王方关系尤为亲密,因此,苏轼和王弗从小就相识,甚至可以说是青梅竹马。苏轼比王弗年长两岁,自幼王弗便如同“小跟屁虫”般紧随其后,哪里有苏轼,哪里就有她的身影。苏轼毕竟是唐宋诗词大家,大家都知道,这类天才自幼便有与众不同之处,苏轼也不例外。
展开剩余79%小时候,两人一同去庙会,本来玩得兴高采烈,却因苏轼被一个摊位前的灯谜吸引而走神,忘了还在后面买东西的王弗。王弗在庙会上急得满街喊着“苏轼哥哥”,直到找到他时,只见苏轼正全神贯注地盯着灯笼上的谜语思考。可惜,他始终未能猜出谜底,摊主收摊了,苏轼还呆在原地沉思。王弗反复呼唤他,才让他回过神来。这份专注的性格,伴随苏轼直到成年。
少年时,苏轼随老师王方外出,也发生了一件颇有趣味的事,更加深了他与王弗的关系。王方不仅是苏轼的老师,更是王弗的父亲。此次山中出行,王方是要考察未来的女婿,带着众多学生浩浩荡荡地走进山林,累了之后,他们请求寺庙住持允许休息。住持带领大家游览时,大家注意到一口无名的池塘。王方问池塘的名字,住持说一直没有好名字,鼓励大家集思广益为池塘命名。
学生们七嘴八舌地提了许多名字,有“灵鱼池”、“藏鱼池”等,但都未让住持满意。最后,王方看向发呆中的苏轼,苏轼淡淡地说:“那就叫唤鱼池吧。”正巧池塘中的鱼儿听到争论声,纷纷跃出水面,似乎呼应了“唤鱼”的意境,住持因此大喜。这番独到见解使王方对苏轼刮目相看。巧合的是,回家后,王方问王弗池塘名为何,王弗竟也脱口而出“唤鱼池”,让王方笑意盈盈,愈加坚信这对年轻人天作之合。
于是,在苏轼19岁那年,他与青春年华的王弗喜结连理。新婚夜,虽是从小玩伴,苏轼望着王弗,见她愈发脱俗美丽,心中涌起灵感,满面笑容地走向桌前,王弗赶紧铺纸研墨。苏轼随即一气呵成写下了这首著名的洞房诗《南乡子·集句》。诗中描绘了王弗细腻如寒玉的肌肤、清歌绕梁的美妙场景,诗句中“罗帐细垂银烛背”更是情深意切,让人读来脸红心跳。
这首词虽绝妙,但大多是苏轼巧妙拼凑了前人的词句,然而在他匠心独运的安排下,诗意流畅自然,毫无违和感。上阙描绘妻子的美丽容颜,下阙则写新婚夜的欢愉时光,充满浓浓的情意与温馨。尽管洞房之夜浪漫非凡,但二人也很快面临生活的重担。
婚后,苏轼继续立志仕途,潜心读书,而王弗则悉心照料家务,打理生活琐事。她博览群书,时常在苏轼忘记典故时温柔提醒,使他读书路上如虎添翼。夫妻二人相扶相持,在岁月里感情愈发深厚。甚至苏轼入仕后,王弗还成为他识人交友的智囊,每当有客来访,王弗便默默坐在屏风后,判断对方的真诚与价值。
苏轼初到汴京时,有位姓张的官员频频来访,带着昂贵礼物,言语中却暗含打探朝廷人事的意图。王弗敏锐察觉此人不轨,提醒苏轼保持距离,果然此人是权臣的眼线。若无王弗的明察,苏轼恐怕会受骗。可以说,苏轼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光,有王弗默默陪伴左右。
然而,命运弄人,二人夫妻情缘仅维持了短短11年,王弗因病离世,令苏轼悲痛欲绝。此后多年,苏轼心中始终未忘她。一次梦中,苏轼见王弗在窗前梳妆,两人无言对视,泪流满面。醒来后,他写下传世词作《江城子·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》:“十年生死两茫茫,不思量,自难忘……”这首词简朴无华,却尽诉苏轼对亡妻的深情与痛苦。
虽然后来苏轼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,但心中对王弗的怀念从未消减。苏轼一生遇见过许多女人,包括续弦王闰之和晚年知己王朝云,但唯有王弗见证了他最真实的自我。那个19岁时,为新婚妻子作洞房诗的少年苏轼,正是这位东坡居士最生动鲜活的模样。可惜的是,那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,随着王弗的离去,也渐渐不复当年光彩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网上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