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的,我会保持文章原意,增加细节并改写每段,字数变化不大:
---
1252年,正值忽必烈在漠南经略,第二年于金川莲草原建立幕府之时,他的哥哥蒙哥汗下达了一道重要命令,派他率领十万大军,绕道千里,消灭大理国。此举旨在配合四川、荆襄及江淮地区的蒙古军,实现对南宋的南北夹击战略。
与此同时,蒙哥还委派另一弟弟旭烈兀率领十五万大军发起西征,目标直指伊斯兰世界的核心地带,并寻找时机进攻埃及。
继承了成吉思汗与窝阔台时期的传统,蒙哥汗保持了强烈的进攻姿态,选择从四面八方同时出击,展开全面军事行动。
自蒙哥即位以来,他便明确划分了三个弟弟的势力范围:忽必烈负责南宋汉地的征服,旭烈兀则承担西征重任,而阿里不哥则驻守和林,守护蒙古的传统领地。
展开剩余89%蒙哥同时在两个方向发起长达上万里的远征,这背后不仅是为了满足蒙古帝国的扩张需求,更是为了用辉煌的军功巩固托雷家族的统治根基。毕竟,他的母亲费尽心力从窝阔台家族手中夺取汗位,也不过刚过一年多。
显而易见,蒙哥和他的兄弟们压力巨大,而忽必烈面临的南宋局势则尤为关键。远征大理是他自经略漠南以来发动的首次大规模军事行动,绝对不能出现任何差错。
那年,忽必烈年仅37岁。虽然之前鲜少涉足战场,但他深受汉文化熏陶,身边聚集了如刘秉忠、张文谦等汉族儒学大师,悉心教授他丰富的文化知识。这些智慧对他的军事决策产生了深远影响,成为他一生的宝贵财富。
此次远征大理,忽必烈向蒙哥汗保证,必将稳扎稳打,绝无失误,誓要一举拿下大理国。
出征前夕,忽必烈召集幕府要员,制定详细战略。鉴于四川中南部大部分地区仍由南宋控制,决定绕行青藏高原,穿越吐蕃人地界,直指大理。
早在1247年,窝阔台之子阔端于凉州主持会盟,吐蕃已名义上归蒙古管辖,但部落间依旧散乱,不完全臣服。忽必烈考虑到大军经过高原时必须收复这些部落,防止后方发生骚乱。
1252年五月,忽必烈率军从漠北出发。军队由蒙古名将速不台之子兀良合台节制,忽必烈则居上统帅。
大军翻越黄河,途经西夏盐州与夏二州,次年四月出萧关,抵达六盘山。六盘山乃成吉思汗去世之地,忽必烈路过时悲从中来,特意驻军长时间,举行庄重祭奠。
他的这番举动极大激励了士兵们,学者认为这或是刻意为之,以增强军心,营造出征大理的强大凝聚力。
1253年夏,忽必烈率军从甘肃南部临兆进入吐蕃境内。第一件事便是邀请西藏萨迦派领袖八思巴活佛入军营会见。
八思巴活佛佛法深厚、智谋过人,声望极高,掌控着吐蕃的军政大权。忽必烈拜访他,意在借助八思巴影响力,安抚并收复不服的吐蕃部族。
两人会面甚欢,忽必烈为其学识品德折服,并接受了八思巴的灌顶,成为藏传佛教弟子之一。
这次会见意义深远,八思巴帮助忽必烈稳固了吐蕃局势,为远征大理铺平了道路。
多年以后,忽必烈称帝后,更让妻儿数十人接受八思巴灌顶,八思巴也成为元朝国师,使藏传佛教成为官方宗教。
辞别八思巴后,大军开始跋涉青藏高原。因高原雪山道路险峻,且荒无人烟,军队无法得到补给,只能牵马徒步,艰难前行。
忽必烈身材肥胖,患有足疾,无法行走,随从郑鼎便背着他行军。郑鼎后来因功受封国公。
行军两月余,大军抵达川西松潘,但此地山多沼泽,道路艰险,严重拖慢行军速度。幸无抵抗,许多部落纷纷归顺。
忽必烈调整战略,决定分三路进军大理:西路由兀良合台统帅,绕甘孜理塘南下;东路由也只烈将军带领,行经川西平原南进;中路则由忽必烈亲自率领,经泸定渡大渡河,再沿大渡河南下,穿越丽江永宁,过金沙江。
三路军队从不同方向进入大理国境,先后击溃守军,最终于都城会师,一举覆灭大理。
然而,四川的山地地形复杂,忽必烈率军渡过金沙江后,仍需跋涉千余里山地,直至当年十月抵达金沙江大理境内,却遭遇江水湍急阻碍。
东、西路军虽行军顺利,但东路军抵达姚州时遭遇大理军队顽强抵抗,忽必烈得讯立即令东路军放弃姚州,从巨甸渡江,与中路军会师丽江。
西路军亦受金沙江阻挡,三路军队暂时被金沙江阻隔。
关键时刻,一位纳西族酋长献上奇策——“革囊渡江”。纳西族人宰杀牲畜,用兽皮制作充气革囊,绑在士兵身上,绳索连结,岸上由人牵引,士兵得以安全过江,避免被急流冲走。
凭此计,十万蒙军及大量军需顺利抵达金沙江对岸。但忽必烈未急于进攻,先派使者劝降大理。
大理相国高泰祥坚持抵抗,杀害使者,激怒忽必烈,下令全面攻城。
中路军行动顺利,守军多投降。西路军却在大理重镇空和寨遭遇坚壁清野,防御工事牢固,数次进攻均被击退。
兀良合台不甘落后,率军奋战七昼夜,以勇气和韧劲攻下空和寨,打开大理西北门户。
空和寨的失守震动大理朝廷,高泰祥急令各路军回撤护城。
蒙古三路军迅速汇聚大理城外,守军节节败退或投降。
忽必烈下令包围大理城,众多贵族选择降服,士兵士气高涨,都想争做首攻大理者。
但忽必烈并未急攻,令军中疑惑不解。
受汉文化熏陶的忽必烈沉稳冷静,深知急于取胜或贸然攻城必将造成人员巨大伤亡。大理由段氏家族经营三百余年,城防坚固,非易攻克。
且大理多山交通不便,民风彪悍,征服需以民心为先,尽可能避免杀戮,实现“不战而屈人之兵”。
大理军事力量虽不弱,但多兵分散,不在都城。
此时需谈及大理政治局势。
当时段兴智为国王,但实权掌握在国相高泰祥手中。蒙古大军来袭前,高泰祥已削弱都城军事力量,并在私封地培养私人武装。
蒙古进军顺利抵达大理城,正因高泰祥不愿让军队主力正面遭敌,导致军队实力分散,战局连连受挫。
大理守军兵力稀少,虽有攻城能力,但高泰祥手握大量兵力驻外。忽必烈希望通过招降和平解决,免去城破流血。
于是忽必烈多次派使者进城劝降,许诺优待,但高泰祥坚决拒绝,甚至杀害使者。
眼见招降无果,忽必烈无奈下令猛攻大理城。
大理城背靠苍山,面朝洱海,景色优美,城防坚固,攻城难度大。
忽必烈命工匠连夜制造攻城器械,部署投石机,发动猛烈攻势。
交战中,忽必烈亲登仓山指挥,还派遣秘密部队绕过苍山,对大理城实施突袭。
虽多数秘密部队牺牲,但幸存者成功打开城门。
蒙古主力随即攻入城内,段兴智与高泰祥背水一战,终告失败,二人仓皇逃离。
段兴智不愿跟随高泰祥,两人遂分道扬镳,各自奔命。
蒙军轻松攻克大理城后,忽必烈见使者遇害血案,怒火中烧,一度下达屠城令。
幸经张文谦、刘秉忠、姚枢等劝解,忽必烈冷静下来,命令军中悬挂“止杀”旗帜,严控军纪。
于是蒙军入城后保持军纪,未伤及百姓,商业秩序恢复,大理迅速趋于平稳。
忽必烈没有屠杀大理百姓,反派遣官员安抚民心,为日后军事与政治统治奠定坚实基础。
大理城失守后,段兴智逃至昆明,高泰祥逃至姚州。大理军队损失惨重,除高泰祥私人武装外几乎无兵
发布于:天津市配资网上炒股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